前幾日,我參加同學會,有一位同學恰恰是兒童教育專家,我把相關情況進行了闡述。他聽完之后,略作思考,說:實際上,大部分孩子針對錯誤都可以自己發覺,爸媽的批評很有可能可以起到當頭一棒的功效。但批評太多,或許只會讓孩子對錯誤采用無所謂的樣子。假如你孩子再度犯錯,麻煩你裝聾作啞,試一試,他本人能不能意識到了錯誤。
懷著半信半疑的心態,我回家去了。剛到樓梯道,我便接到隔壁鄰居的訴苦,覺得我兒子踢足球時把人家玻璃砸爛了。我再三向隔壁鄰居賠禮,帶上兒子進到家門口。我不高興,但想到老同學的話,我盡力抑制著他的肝火,并沒有立刻經驗教訓兒子。說聲再見,低聲說:你出去吧。兒子詫異地看著我。
過了一會兒,兒子又進來,局促不安地站在我眼前,低聲說:父親,對不起,真的對不起。兒子竟然肯主動承認錯誤,有點兒超出我的想象。我一陣高興,說:做了錯事及時糾正,依然是是孩子。那如果做錯卻拒不承認、不改正,那么就沒人喜歡和你做朋友了。兒子點點頭。
看起來,同學們的建議正確,讓孩子自身認可錯誤,效果明顯。我們的家長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明白,什么樣的事情是應該做的事情,什么樣的事情并不是應該做的事情。此次事件以后,兒子連續幾日主要表現都很棒。我乘熱打鐵、毫不遲疑地夸獎了它的發展。
如今,兒子有時候依然會犯錯,但我再也不會犯之前在文化教育孩子等方面的錯誤了。我一言不發,但我的眼神、我面部表情、我身體語言,也足夠讓兒子明白我的心思。
之后,假如孩子再犯錯時,千萬不要先批評孩子了,交給孩子自我反思的時間也。孩子會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