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不必忽略心理上的、思想上的文化教育。重才輕觀念,便是悲劇的根源。讀過《新形勢下,我該怎樣做母親?》一文,我深深體會到這名母親的擔憂和茫然,因為我也有兩種相似的學生們,我如今也正在想方法給她洗腦子,也有一定的成果。怎么樣做新形勢下的母親?我覺得以個人經驗略告一二。
第一,需要注意以身作則。母親在孩子心目中形象高大是否,跟教學效果是相匹配的。由于我十分愛讀書,我4歲的小兒子耳濡目染,特別喜歡買了給他的書籍,看到字先問、入讀,現在已經了解許多那些字。如今我還在電腦里面打本文,他就在旁邊讀,不懂就要問,這種感覺真好。
第二,最好還是也長得慢。孩子喜愛開朗幽默風趣母親。在孩子眼前,其實做母親的,也一定是孩子。也玩也鬧,孩子就把你當做無話不談的朋友了。為何許多孩子喜愛一些外教老師,是因為他們由內而外都像是孩子,孩子才不喜愛孩子嗎?尤其是充斥著幽默風趣大孩子。
第三,明白樂趣,明白換花式跟孩子溝通。正向的談話方式是沒問題的,可是,據我的親身經歷,這種溝通通常被父母演變為說服教育,結論反而會讓孩子認為你嗦,認為你煩,因此,多給他們說故事,談觀點,論時事熱點,在不知不覺中危害他的觀念,這一點很重要。溝通,也有一種方法,就是和孩子共同讀一本書,各拿一張紙,把寫作業的感覺跟了解寫下來,這類共同進步的感覺了很好,有心的母親最好將這種閱讀筆記訂起來,就是一份最寶貴的溝通印痕。一定要記住給孩子寫信。在這樣一個快餐化、數字化的社會發展,寫信早已被淡忘了,但我覺得這種傳統式的形式更能儲存真心。短信、電子郵件,終有一天會被刪除,僅有信件不受時間與地域限定,可以反復隨時隨地感受。自從的孩子問世后,便開始給他寫信,把他的人生片段記下來,把對于他的期待寫下來,當他能夠上學的時候,看到媽媽給他的那些信,他一定會感覺很寶貴。物質上給與不如一份一顆真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