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和學生分別到10所幼兒園對不同年齡階段的315名幼兒進行了你比較喜歡爸爸還是媽媽?為什么?、你喜歡幼兒園的哪些活動?為什么?等調查。從孩子們的回答里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一些啟示。
1.父母在孩子面前應該互樹威信
爸爸不好,媽媽說爸爸好兇。、媽媽不好,爸爸說媽媽小氣。、爸爸不好,媽媽說爸爸又胖又懶又貪吃。......
父母在孩子面前互相貶低對方,這勢必影響到我們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進而影響到我們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效果。為了更有成效地教育好孩子,我們應在孩子面前互樹威信,比如說說對方如何辛苦為家庭或社會作貢獻等。
2.對孩子的態度、要求要一致
媽媽好。爸爸打我時,媽媽幫我對付爸爸。、媽媽說買支槍給我玩,爸爸說不給,我討厭他!、我不喜歡媽媽。因為媽媽老是說,‘吃完飯后才能看電視。’、我喜歡媽媽,因為她很聽我的話,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我不喜歡爸爸,因為我叫他買變形金鋼給我,他不買。;同時嚴父慈母的教育方式比較普遍,如許多孩子回答說媽媽好,媽媽不打我,爸爸常打我的屁股,而且還打得很痛。、爸爸不好,爸爸罵人好兇。
上述教育矛盾現象在家庭教育中是大量存在的。對孩子的態度和要求不一致,往往會使我們對孩子的影響力大大地降低,從而使我們的教育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對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哪一方提出的,也不管我們對此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同看法,我們都應該積極支持對方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只有這樣保持教育要求的上的高度一致,我們的教育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3.關注孩子
孩子不喜歡父母的理由有:媽媽考試時不理我、爸爸老是出去(他爸爸是某賓館的總經理)、爸爸老是出差,老是不在家。......
孩子喜歡父母的理由有:爸爸出差時買東西給我、媽媽出差時打電話給我、爸爸在北京讀書時寫信給我、新年爸爸寄漂亮的明信片給我(她爸爸在外地工作)、媽媽經常看我做事、媽媽跟我一起做游戲、爸爸跟我玩變形金鋼......
從孩子上述的理由中我們可以看出,同是出差在外,有的出差成為增進親子之間感情的鍥機,有的則成為削弱親子之間感情的一個重要原因。這關鍵就在于父母能否利用出差這一鍥機來表示你對孩子的愛與關注,進而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隨著社會的發展,父母忙的機會及在外的時間將會越來越多,但不管我們怎么忙,請都不要忘記了對孩子表示我們對他的關注,比如,給孩子寫信、打電話、買小禮物送給他,或者忙里偷閑,盡可能多地抽些時間和孩子一起玩耍,盡量滿足孩子對被愛和被關注的需要,以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4.孩子的進步需要得到肯定
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孩子們喜歡某一門課的學習,那是因為他們學習回家后有人愿意聽或看他們的學習匯報,并肯定他們的進步,比如有的孩子說我喜歡音樂課,因為回家后可以唱歌給爸爸媽媽聽或爺爺奶奶聽。、我喜歡兒歌課,因為回家后可以背給爸爸媽媽聽。、我喜歡計算課,因為回家后算數經常得到媽媽的表揚。、我喜歡折紙課,因為回家后可以折給媽媽看。、我喜歡手工課,因為做的東西可以帶回家給媽媽看。......,相信,如果我們對孩子的學習成果不聽、不看、不表揚,那孩子的學習態度肯定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們說,在教育孩子方面,家園合作不單是指幼兒園教什么,家里面就教什么;我們家長對孩子學習后的進步給予積極的肯定也是一種很好的家園合作的方式。
5.共同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
爸爸媽媽我都喜歡,因為他們經常帶我出去玩。、我喜歡爸爸(媽媽)。因為爸爸(媽媽)常常來幼兒園接我,媽媽(爸爸)只來接過一次。、我喜歡媽媽。因為媽媽辛苦,她天天都煮飯給我們吃。、我不喜歡爸爸,因為他老愛睡懶覺,不送我去幼兒園。、我喜歡媽媽,因為她經常買東西給我。
如果我們在養育孩子方面能做到各自承擔一半的責任,孩子的回答肯定會是:爸爸媽媽我都喜歡!這不僅僅是個更愛誰的問題,它對孩子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念,以及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都是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