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在嘴里害怕融化,握在手里害怕摔倒,現在寵壞孩子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事實上,對孩子的愛太深也是一種傷害。外國孩子也像中國孩子一樣受到關注嗎?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世界各地溺愛孩子的名單吧!
第一名:上帝模式——中國娃娃
GJ對孩子的傲慢溺愛世界第一。由于獨生子女政策的特殊性,中國大多數家庭都開啟了421的上帝模式——四個老人,兩個成年人,一起溺愛一個孩子。孩子是家里的上帝,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當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孩子會通過哭鬧、撒嬌等多種手段強迫父母就范。民間有句話叫倒行孝,就是這種教育星星不給月亮的方式。因此,這類家庭產生了大量的小公主、小王子。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過度溺愛是對孩子的傷害,他們的教育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雖然孩子需要照顧,但過度溺愛會影響身心健康的發展,不利于責任感和性格的培養。溺愛會毀了一個孩子!
第二名:天堂模式——阿拉伯石油兄弟
隨著現代思想的進步,中國人重男輕女的思想逐漸淡化,但阿拉伯人和中國人一樣嬌慣男孩。更嚴重的是,阿拉伯人對男孩的寵愛不僅僅是家庭的寵愛,更是民族的寵愛。石油GJ的男孩,如卡塔爾、阿聯酋和沙特阿拉伯,從小就生活在天堂。家境普遍富裕的男孩,從小就有大量的隨從侍女隨侍,揮金如土,地位受人尊敬。相反,女孩的地位要差得多。
第三:陽光模式——歐洲小伙伴
與日本和美國的孩子相比,歐洲的孩子過著陽光明媚的生活。由于生活在發達的GJ中,競爭不是很激烈,父母更注重培養孩子的個性和興趣。在歐洲,孩子們過著豐富多彩的生活,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運動和人才學習。父母通常比較隨孩子的脾氣,對孩子不嚴格。在歐洲父母眼里,孩子的生活就是要陽光健康,長大后才能成為積極向上、有個性、有思想的人。
第四名:實踐模式——美國孩子
相對而言,美國教育孩子的方法更合適、更理性。在美國,大多數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類似于苦修。雖然作業負擔不重,但孩子們在生活中通常至少要堅持一項運動訓練,并根據自己的興趣長期學習各種才能。如果大多數孩子想要零花錢,他們需要承擔一些家務或工作來換取報酬。此外,他們還必須定期參加學校和教會組織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童子軍。美國人注重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和自主思維。他們愛孩子的方式是讓孩子獨立。
第五:壓力模式——日本兒童
日本孩子從小就生活在壓力下。由于一億多人擠在一個小島上,人們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和就業壓力。在日本,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要求嚴格,在家里不茍言笑。孩子從小就受過教育,要嚴格遵守各種規則和禮儀。由于學校課程的難度僅次于中國,孩子們通常在課后上各種補習班,他們必須花時間參加學校組織的社區活動。日本父母認為孩子將來要在壓力下成長,才能融入社會。
第六:地獄模式——以色列少年
以色列很少溺愛孩子。由于生活在戰火紛飛的中東,以色列兒童從小就生活在地獄式教育中。基本的身體素質訓練是兒童的必修課。每逢節假日,兩個大人經常帶著成群的猶太少年去玩游戲或賽跑。為了從小培養吃苦的精神和團結意識,猶太少年會定期舉行聚會。在他們的意識中,如果他們想讓孩子知道自己是一個家庭,他們必須努力工作,團結起來。以色列人認為,要真正愛孩子,就必須讓孩子從小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