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點歷史常識都知道,《馬關條約》的本質,就是滿清讓出臺灣和遼東半島,以換取日本軍隊不進攻北京……
沒錯的。日本陸軍當時就是準備攻打北京。
日本人能打下北京嗎?簡單明了的說:軍...
其實有點歷史常識都知道,《馬關條約》的本質,就是滿清讓出臺灣和遼東半島,以換取日本軍隊不進攻北京……
沒錯的。日本陸軍當時就是準備攻打北京。
日本人能打下北京嗎?簡單明了的說:軍事上沒太大問題。
甲午戰爭五年后,以日本陸軍為主力的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僅僅戰死了92人,傷367人。
甲午戰爭后期,日本軍方有一派意見就打下北京再和談。
為什么日本人不打呢?
因為伊藤博文主張談判。理由很簡單:如果日本要的太多,其他列強會反對。
下面就要涉及幾個比較鮮為人知的事實了。
其實,英國人不反對看到日本軍隊攻入北京。為什么?
因為英國人希望滿清把首都遷到南方去。長江流域是英國勢力范圍。定都南方的滿清,更容易受到英國控制。
(這就真要產生“南清政權”了。好玩的很呢)
美國前國務卿科士達(當時是李鴻章的外交顧問),也不拒絕看到日軍攻入北京。他甚至和幾個美國官員策劃,干脆利用日軍攻入北京之際,擁戴李鴻章當皇帝。有趣的很呢。
科士達等人認為,“統治中國的滿洲集團”已經喪失了活力。只有利用日軍攻入北京的亂局,讓李鴻章當皇帝,才能確保中國不會落入英國和俄國之手。才能有一個對美國有利的局面。
那么日軍為何不行動呢?
科士達的美國人圈子里有一封信,內容如下:
“如果日本要攻打北京,那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它之所以沒有這樣做,是擔心清廷覆滅之后,列強之間會出現一場權力之爭,日本在這場爭奪中將有相當可觀的利益會被列強奪走。”
簡單說,德國和俄國反對日本徹底打垮滿清政府。
而日本也擔心滿清中央政府徹底垮臺后,在瓜分中國利益方面,日本有可能搶不過德國和俄國。
這就好比呢,日本是個頑童,把滿清這個糖罐子給打碎了……然后糖就被大個子的德國佬和俄國佬搶走了。日本人不想看到這樣的局面。
鮮為人知的是,這里的主導人物并不是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而是德國皇帝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有個基本觀點:俄國應該向遠東擴張。威廉二世為此給尼古拉二世送了很大的高帽,說征服東方是俄國的歷史使命。吹噓的很厲害。
威廉二世的潛臺詞是,俄國在遠東擴張,就沒功夫來管德國在歐洲的閑事。
基于這一觀點,德國認為俄國不能容忍日本占領北京或遼東半島。俄國受到德國慫恿,也就跳得越來越高。
美國人察覺到日本軍隊沒打算進攻北京,態度也變了。科士達開始勸說李鴻章盡快接受日本的“好意”。
美國人勸李鴻章的話,還專門提到了光緒的面子……簡單說,如果不簽的話,光緒和李鴻章會有更大的難看面子問題……
(李鴻章如果知道美國人曾想捧他當皇帝,又會如何選擇呢?)
…………
我說了這么多,到底想說明什么?
我只想說,大家其實高看了滿清自1840年以來的國際地位。居然還幻想滿清或李鴻章真有什么能和列強討價還價的資本……
其實是一點都沒有的。滿清繼續能存活幾十年,僅僅是得益于列強分贓不均。外國人需要留著滿清政府做個平衡而已。
列強根本是把滿清當成泥巴人來看待的。想捏成什么樣子,就捏成什么樣子。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m.zsliqing.cn/article/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