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若若是京都有名的才女,而范家和靖王府是世家,從小交好,兩人也算是青梅竹馬。
因為范家老夫人不僅僅帶大了陛下,也帶大了靖王,所以范家和靖王的關系是很好的。
對于這門婚事,慶帝是為了...
范若若是京都有名的才女,而范家和靖王府是世家,從小交好,兩人也算是青梅竹馬。
因為范家老夫人不僅僅帶大了陛下,也帶大了靖王,所以范家和靖王的關系是很好的。
對于這門婚事,慶帝是為了拉攏權臣和皇室聯姻,而范建本人對這門婚事也很滿意。
因為他了解李弘成,這個孩子算是他看著長大的,雖然有些風流,但是為人是不壞的,而且自己的女兒如此優秀,嫁入皇室也不算高攀,加上他和靖王關系好,而且聽說李弘成本人也喜歡若若,更是滿意這門婚事。
可是這門婚事的當事人范若若卻不喜歡,因為她不想嫁給李弘成,她不喜歡這個男人。
為此她想過離婚,卻無奈,因為不管她逃到哪里都沒有用,還會牽連范家,因為這是陛下賜婚,無路可逃。
可是最后她還是“逃婚”成功了,準確來說最后她沒有嫁給靖王世子李弘成,這門婚事最后沒能成。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她的哥哥范閑的安排。
李弘成雖然有些風流,是流晶河上的常客,還有袁夢那么一個紅顏知己。
但是他確實本性不壞,相比起嫁給皇子,范若若被指婚靖王世子結局算好的。
因為至少兩家交好,而且李弘成一直仰慕這名聞名京都的范家才女。
且兩人也是一起長大的,范若若了解李弘成,本性不壞是個溫和的人,拋卻那些花舫上的風流逸事不說,對自己也算是癡心一片。
兩家門當戶對,兩人知根知底,對方對自己一片癡情,還承諾婚后一心一意只有她一人,再也不去流晶河。
在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代,范若若的指婚算是幸運了,如此癡情情郎。
1、為什么范若若不愿意嫁呢?
原因很簡單,其實問題并不是出現在李弘成身上,而是因為范閑。
要知道范若若是個哥控,從小到大對范閑這個哥哥是毫無底線的信任和言聽計從。
兩人小時候在澹州一起長大,范閑本來就不是這個時代的人,因為范閑的影響范若若也變得不一樣了。
從小范閑給若若說過很多故事,很多不屬于那個時代的故事,范若若從小被范閑口中那些故事迷住了。
就算后來范若若回到了京都,兄妹倆也是一直通信,就連范閑抄寫的《紅樓》范若若也是第一個讀者。
可見這么多年來范閑其實對范若若的思想影響非常大。
她已經不能是那個時代大家閨秀的眼界和三觀了,她的世界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是女人這一生只要相夫教子的觀念了。
她雖然是個古人身子,但是她的思想卻早已超乎了那個時代了,而且從小有那么一個與眾不同哥哥在眼前,她也很難喜歡上別的男人了。
原著中寫道:
可是若若就是無法接受弘成,是的,她那顆被范閑熏染過的玲瓏心,現在比范閑自身還要……無法接受這個世界上關于男女的態度。
當然,就算沒有那些花舫上的風流賬,就算弘成是個十全十美的人,范若若依然不能接受自己的一生與那個男子在一起生活。
所以這門婚姻其實不在于李弘成是個怎么樣的人,而是范若若的人生觀早已超乎了那個時代。
所以她不愿意嫁,她更不愿意自己這一生就在那樣的王府高墻中蹉跎。
所以她不愿意嫁。
2、那逃婚可以嗎?
范若若當得知賜婚的第一刻開始便想著逃婚了。
她其實已經打包好行李離家出走了,但是半路上又折回來了。
她折回來有兩個原因。
一個原因是因為她發現自己其實逃不掉。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她相信范閑,她相信自己的哥哥會幫自己。
原著中寫道:
她望著兄長微微一笑說道:“哥哥不在家的時候有些慌,哥哥在家就不慌了,一切都有哥哥。”
從這番話可以看出范若若對自己哥哥范閑有多信任,可以說是盲目毫無理由的信任了。
在范閑面前若若作為才女的理智和聰明全無,她像個傻白甜一樣無比的信任范閑。
而范閑聽說范若若被指婚給李弘成的第一反應也是憤怒的。
但是陛下賜婚他無力阻擋,他對這門婚事不在乎李弘成的人品,也不在乎對方的家世身份,更不在乎對方的政治立場,唯一在乎的就是妹妹喜不喜歡?
所以當范閑聽到若若說不喜歡,不愿意嫁的時候,他便決定要破了這門婚事。
3、可是這件事情并不容易。為什么呢?
原著中寫道:
范閑說:“你還記得司理理這個人吧。”
若若點點頭說:“那個想殺你的女人。”
范閑微笑道:“不錯,我總覺得她與這世間的女子有些不一樣,不論是她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但是至少她敢于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這次離開北齊上京的那天,我曾經問過她,這是為什么,司理理說,也許是因為她自幼家破人亡,不得已逃亡天下,顛沛流離,所以比一般的世間女子要奪走了些路,多經歷了些事。這也是為什么我愿意出使北齊,在這世間走走,看看不一樣的風景人生,確實極難得的事情,尤其是對于你們這些京都的官府小姐來說。”
如今的慶國女子,出嫁之前或許還可以再京都四周逛逛,出嫁之后,卻是長瑣府中,即便出游,也是不得自由。如此禁錮的一生……她一想到自己也有可能就這般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心中便是老大的不愿意,老大的不甘心。
范若若贊同哥哥的話,但是她從小到大就是你在澹州住過一段時間,行的最遠的不過是蒼山,像哥哥說的北齊人物,草甸風光,覺得自己是無緣了。
可是這個時候范閑卻說自己會在她成親之前將她送走,而且一切都在籌劃中了。
聰明的范若若一下子聯想到了如今北齊苦荷大師廣收門徒的消息,她猜到哥哥是要她拜入苦荷大師的門下。
雖然這個想法和大膽,也非常異想天開,但是目前來說確實是最好的光明正大能夠暫時“逃離”這場婚姻最好的方式。
范若若還是非常震驚,說:“這怎么可能?”
“為什么不可能?”范閑眉梢一挑,說道:“苦荷開山收徒,這是何等大事?他既然用了天降祥瑞這招,又不以疆域為界,我妹妹乃出名的才女,做他徒弟是給他面子,他還敢不收?”
其實苦荷開山收徒,天降祥瑞,都是當初范閑在北齊的時候就已經安排好了,他沒有過多解釋背后自己付出了多大代價讓海棠朵朵幫忙,讓大宗師陪著自己做戲,因為他怕妹妹擔心。
但是不管如何最后范若若還是成功成為了苦荷的徒弟。
大宗師開山收徒,雖然是敵國,但是對方畢竟是大宗師,就算慶帝得知這件事也只會贊同讓范若若去北齊當學徒。
畢竟大宗師的徒弟不是誰都可以當的,所以最后范若若成功暫時逃離了這場婚姻。
4、天降祥瑞又怎么解釋?
原著中寫道:
北齊國師在去年再次開山收徒,借著吉云祥瑞之勢,收了兩位女徒,一位入宮當了皇妃,另一位卻在山中藥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海棠不再是天一道的關門弟子,范若若……才是。
那個山中過得藥圃其實之前是海棠住在那里,只不過之前種的是青菜,如今被范若若種了藥草。
所以范若若最后便成了大宗師苦荷的關門弟子。
而范若若能夠成為大宗師的關門弟子,是因為苦荷連續用了兩次天降祥瑞收了兩位女徒弟。
另一位就是之前的司理理。
5、苦荷為什么會收司理理為徒弟?
其實這是范閑幫北齊小皇帝出的主意,當時北齊用言冰云換回了肖恩和司理理。
北齊小皇帝喜歡司理理,這一次想要她入宮為妃,但是司理理的身份肯定是個大問題,她是南慶皇室遺孤,還是北齊暗探,做過青樓花魁。
這樣的女子想要入宮為妃,勢必是有很多阻礙,北齊小皇帝想要一個既能讓司理理光明正大入宮為妃,又能堵住朝中悠悠眾口的兩全其美的法子。
于是海棠朵朵找到了當時出使北齊的范閑,讓他幫忙想個主意。
沒想到范閑還真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讓苦荷收司理理為徒,弄一個天降祥瑞的方式讓司理理出現在那片祥云下,然后入宮之前最好在寺廟住一段時間,最后換一個身份成為苦荷大宗師的弟子入宮伴駕。
要知道苦荷在北齊不僅僅是大宗師,他還是北齊皇室的一員,小皇帝能夠順利坐上皇位是因為背后有他的支持。
而且苦荷身為大宗師他在北齊幾乎可以說是神圣的存在,所以只要他說司理理是天降祥瑞的命運之人,只要他收了司理理為徒,那么就能堵住悠悠眾口。
這一招范閑出了一個好主意,但是他也要海棠朵朵將來幫他一個忙。
而這個忙恰好是讓苦荷以同樣的方式收自己的妹妹范若若為徒弟。
所以苦荷以天降祥瑞的方式收了兩個女徒弟,苦荷身為大宗師其實并不在意這些,但是他確實是真的寵海棠這個徒弟,所以海棠讓他幫忙他便配合了。
而且對他來說也不過是無關痛癢的小事一樁罷了。
而且背后還牽扯范閑和北齊利益交往,所以苦荷才會收范若若為徒。
最后范若若在北齊成功將婚事拖黃了,因為有些事情既然沒有辦法改變,那邊拖著,拖著拖著事情便發生了轉機。
原著中,范若若學醫有成,終身未嫁,而李弘成也天涯追著她。
也許結局最后他們在一起了,只是給讀者留下了很多聯想,畢竟范若若那樣的女性這一生肯定不會只甘心做一個相夫教子的普通女子。
她這一生一定是想嫁人 的時候便嫁人,不想嫁人的時候便不嫁,她這一生最后也算是活得隨心所欲。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m.zsliqing.cn/article/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