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原文本來不是“死舅”,而是“思舊”——“不剃頭”是思念舊明,來自清朝百姓對剃發令的反抗。這種說法,說的人很多,可證據其實只舉出過一條,那就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修的《掖縣志》。...
在清朝的原文本來不是“死舅”,而是“思舊”——“不剃頭”是思念舊明,來自清朝百姓對剃發令的反抗。這種說法,說的人很多,可證據其實只舉出過一條,那就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修的《掖縣志》。
這種說法,雖然證據少,但是很能跑。不少媒體抄來抄去,幾乎把它抄成了一個“國學小常識”。
可我們要是仔細推敲一下,又會覺得它非常奇怪——如果我們把“死舅”還原回“思舊”,這句話的“原始”版本就應該是“正月不剃頭,剃頭思舊舊”。“思舊舊”這個說法,實在是有點過于“賣萌”了。更重要的是,“思舊舊”把意思給弄反了!遵令剃頭反而算“思舊舊”,結論卻是不要剃頭。編出這個說法來的人,是不是自己把自己也給繞暈了?
其實,暈的不是古人,而是人云亦云的人。只要順手查一下清朝的《掖縣志》,我們就會看到,在清朝前、中期的山東掖縣,這項的風俗似乎連影子都沒有。
那是不是清朝人怕這條風俗暗示“反清復明”,有也不敢寫呢?才不是呢。其實,就在“文字獄”最盛的清中期,就存在著多條關于“剃頭傷舅舅”的記載。只不過,“剃頭傷舅舅”的時間不在正月,而在五月。
有個清朝康熙年間比較活躍的文學家叫孔尚任,他寫過一本名劇叫《桃花扇》。您可能聽過有句話叫“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其實就來自《桃花扇》。
這位孔大文豪還寫過一本專門講解當時風俗的書,叫《節序同風錄》。書里講,五月五日端午節:“不剃頭,恐妨舅?!边@里的“妨”,就是因觸犯禁忌而傷害到什么人。
《節序同風錄》大致寫于康熙時代,在這本書里“不剃頭”的要求僅限端午節一天。過了幾十年,到了乾隆時代,情況又變了。當時有個人叫潘榮陛。他寫了一本介紹北京民俗的書叫《帝京歲時紀勝》。在這本里,整個五月都要“杜絕剃頭,保護舅舅”了。
讀到這里,你可能會覺得奇怪。古人為什么要避免在端午節前后剃頭呢?其實,五月五日在古人眼里是個“陽極而陰生”的危險日期。古人最早設立端午節,目的才不是紀念屈原(屈原死后八百年,才第一次有一本叫《續齊諧記》的小說稱屈原死于五月五日,把屈原和當時已存在幾百年之久的端午節聯系起來),而是為了辟邪消災,對抗那種“陽極陰生”的“威脅”。
五月五日很“危險”,有關這一天的忌諱,從先秦到近代,一直特別多。有些忌諱會與押韻有關。比如說,在端午節正式形成的東漢時期,有一個叫應劭的人編了本書叫《風俗通》。其中有一句說:“五月蓋屋,令人頭禿?!薄拔荨薄岸d”在上古語音中同屬“屋部”,這句順口溜用古音讀也是押韻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清代端午節“不剃頭,恐妨舅”,或許也是與“五月蓋屋,令人頭禿”同類的押韻型忌諱。
但是問題來了,這個風俗是農歷五月的啊,怎么又會挪到農歷正月里呢?其實,民俗這個東西,本身就很容易發生遷移和變化。剃頭禁忌改變時間,倒也沒啥不可能的——很多地方本來就有“正月不動刀剪”的習俗,也許就是因為這一點,才把剃頭禁忌合并進來了吧。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m.zsliqing.cn/article/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