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含有侮辱性質的行動和語言,比如毆打、辱罵,含有泄憤性質的批評,都屬于不公平對待。
比如,視頻中老師給孩子講題,動手扇耳光,言語中滿是貶低孩子的詞匯,你瞎呀,你配度數嗎?不管老師的出發點是多么「恨鐵不成鋼」,這都屬于不公平對待。
還有,所謂同學們之間鬧著玩,開玩笑的,只要孩子感覺不舒服的,就不是正常的玩鬧。
然后,家長要表明自己的態度。
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能夠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孩子跟家長說過的「不喜歡」「不舒服」「不公平對待」,家長不要總以一副過來人的樣子說,「跟你鬧著玩的」「你想多了」「沒事兒」「忍忍就好了」。
就像,孩子忘帶紅領巾了,哭著不肯進學校,家長著急上班,想趕緊把孩子送進學校。
雖然比起家長要談的幾個億的大項目,沒帶紅領巾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對孩子來說,這可能是天大的事兒。
沒有紅領巾,可能會被批評,會成為全班的焦點,會讓孩子覺得無地自容,影響一天的學習。
家長能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孩子才愿意跟家長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還有,家長可以有意識的跟班里的同學家長建立聯系。
孩子在學校發生了什么事情,有時候孩子不愿意說,同學可能會回家告訴家長,家長之間溝通往往可以得到很多信息,這也算是一種交叉驗證了。
分享個讓孩子愿意跟家長聊學校發生的事兒的小妙招。
家長可以主動跟孩子聊自己上學時候的事兒,讓孩子意識到,原來他上學遇到的麻煩事,爸爸媽媽也遇到過。
想跟孩子講遇到事情是怎么處理,又不好直接講的,就可以講自己上學的時候,必要的時候可以編個完整的有頭有尾有細節的故事,孩子一邊聽熱鬧,一邊就知道該怎么處理了。
最后,要時刻關注孩子的狀態。
如果孩子每天都興高采烈地去學校的,大概率沒啥問題。
如果孩子排斥去學校,不想去學校,千方百計請假逃學,那多半是在學校遇到了麻煩,或者是學習,或者是跟老師同學間的關系,家長就要格外關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