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游戲是思維的一種形式,能夠體現孩子思維發展的階段,思維發展越成熟,玩的游戲也就越具有結構性和規則性,同時游戲也是思維發展的重要方式,游戲中提供一些虛擬環境讓孩子去實踐,從而鞏固和擴大原有的知識和技能。學習也是如此,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思維發展更加成熟,需要學習的知識也變得更加復雜,提供給孩子去解決的問題也更加復雜,這反過來也讓孩子的知識得到鞏固和擴張。
換句話說,玩游戲和課堂學習一樣,都是學習的一種形式,例如在競技游戲中,我們需要理解游戲勝利的規則,掌握角色的特性和技能,最終利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獲得游戲的勝利;而在數學中,我們學習掌握一系列的計算規則,利用這些計算規則,解決數學問題;在語文中,我們學習掌握語言規則,利用語言規則來理解文章的主旨等等。
所以,利用游戲設計的特點,也可以應用在課堂學習中,幫助孩子建立起學習的興趣。
(1)幫助孩子設定具體而微小的目標
游戲總能吸引玩家一直玩下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給玩家設定了很多微小的目標,例如把游戲分為很多個小關卡。
而學習是缺少這些小關卡的,因此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一起來設定學習中的小關卡,這可以通過蘇聯教育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來實現,這指的是學生現有水平與通過教學能獲得的水平之間的差距,而教育的著眼點就是超越一個個的最近發展區。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必須結合孩子自身的情況,來和孩子協商決定,把最近發展區劃定得盡可能微小,讓孩子能夠比較輕易地超越,逐步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
(2)不僅要有獎勵,還要有正確的獎勵方法
玩游戲和學習都能得到一些獎勵,游戲中有積分獎勵,玩家會為了追求游戲排名而努力,學習也有排名,也能得到家長給予的獎勵,但其中的區別在于,孩子會愛上游戲本身,但卻不會愛上學習。因為游戲過關的過程也是很有趣的,但學習的過程并不一定那么有趣。如果學習過程的痛苦程度大于獎勵的獲取難度,孩子就很容易對學習產生抗拒心理。
獎勵確實是很有效的激勵手段,但很多時候獎勵方法卻并不一定正確。例如很多家長都喜歡跟孩子說:“如果你期末考試能達到XX分,我就獎勵你XX!”
如果家長總是獎勵孩子的努力結果,一方面其實是在忽視他所付出的努力和內心情緒,這會給孩子一種暗示:“爸爸媽媽只在乎我能不能考好,卻不在乎我的感受和付出。”
另一方面,孩子并沒有因為學習態度和行為本身得到鼓勵,當不再有獎勵或孩子達不到要求時,孩子就會放棄學習。究根到底,家長希望孩子努力學習,是希望孩子擁有良好的知識和技能,來應對成年后社會生活,但孩子很難真正理解到這一點,而是滿足于當下獲得的獎勵。
所以,家長更應該向孩子強調學習的態度和行為,即使孩子沒有獲得理想的成績,但是孩子依然付出了努力,家長可以這樣跟孩子說:“我會給你獎勵,但這跟你的成績沒有多大的關系,因為我看到你付出了努力,每個人的努力都值得贊賞。”
(3)關注孩子隱藏的焦慮
想要讓孩子像玩游戲一樣,在學習中也進入心流狀態是很難強求的,因為知識的要求程度和孩子的學習能力并不一定總能匹配上。大部分時候,孩子都比較容易陷入焦慮的狀態。
當孩子在學習中遭遇困難,成績下降,或者是表現出抵抗情緒,很多家長只會一味要求孩子加倍努力,迅速找到提升方法。但其實這樣是不對的,這些情況的背后,隱藏的是孩子的焦慮。
孩子對焦慮的直接表達能力是比較弱的,所以往往會以其他的方式表現出來,作為家長,最重要的是能做到去關注孩子的焦慮,對孩子表達出關愛,例如詢問孩子:“我看到你最近學習上似乎有一些困擾,這沒有關系,大家都會在一些事情上遇到麻煩,你愿意跟我說一下,你覺得有怎樣的困難嗎?”
然后再跟孩子一起,商量出解決和提升的辦法。當孩子能時刻感受到家長對TA的關注,孩子就能很快地擺脫焦慮,久而久之也能建立起良好的抗焦慮能力。
總而言之,一味限制孩子玩游戲,要求孩子努力學習,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作為家長,更重要的是無條件關注和接納孩子,與孩子統一戰線、共同作戰,同時應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孩子自然而然會建立起良好的適應能力,也會更加容易培養出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