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種現象早在孩子出生前就開始了,例如:吮吸能力,正常嬰兒出生時會卷起舌頭,條件反射吮吸母親的牛奶,這種能力是由嬰兒在母親的肚子里一次又一次地吮吸手指練習的。如果碰巧,在產前檢查的后期,母親也可以直接從B超聲圖像中觀察到這個有趣的場景。
嬰兒出生后,重復練習的范圍擴大,重復動作的意義更加豐富。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通常的重復例子來解釋它的含義:
第一,我有很多擔心,但我說不出來。——渴望尋求安全感
對于新生兒來說,這類似于反復吮吸手指。一方面,他們想重溫母親肚子里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們表達了與母親發展新聯系的愿望,如喂養時的觸摸。在這個階段,他們最大的擔憂是害怕被母親拋棄。這些復雜的感覺無法用語言表達,所以他們只能通過反復做這個動作來安慰自己。
一般來說,這種動作在2歲半后的頻率會降低,但如果嬰兒將來在幼兒園經常吮吸手指,父母會立即意識到這是分離焦慮的標志。
我們可以仔細回顧這個動作的時間點,主要是因為生活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換學校、搬新家、戒掉奶嘴或重要的照顧者離開。當安全基石動搖時,嬰兒往往會退到嬰兒的狀態。
二、呃?有些東西不見了,又出來了!——努力理解事物的恒常性
對于10個月左右的寶寶來說,小手小腳已經開始形成力量,手指的動作也相當靈活。一種他們經常喜歡玩的游戲,就是把抓到的東西扔出去,等大人幫他們撿起來再扔出去。父母撿得快,寶寶扔得快,這種游戲對父母來說并不有趣,甚至活著受苦,經常撿起來不耐煩。眾所周知,在反復的過程中,寶寶在獲得空間感的同時,也初淺地明白了事物的恒定性:事物不見了,又出來了!
在理解事物的恒定性方面,更典型的游戲是躲貓貓。不要低估這樣的游戲,這為母親或其他重要的照顧者在未來成功離開奠定了基礎。通過反復玩這種類型的游戲,嬰兒試圖理解和接受重要的照顧者有時會離開一段時間,但總是回到自己身邊。
三、只有這樣做,我才能理解一些事情。——反復可以加深大腦中的溝回
孩子們反復玩水和沙子,或者總是要求成年人講同樣的故事。發生了什么事?讓我們來看看大腦皮層是如何發育的:
大腦皮層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褶皺——溝回是先進神經活動的基礎。溝回的大腦是一些大型哺乳動物的獨特特征。復雜的褶皺使小腦具有較大的表面積和較高的智力。在大腦發育過程中,主要的溝回在妊娠期間發育迅速,并在嬰兒出生時完全形成。
出生后,嬰兒大腦皮層表面的溝回并不明顯,但隨著與人和環境的溝通(適當的刺激)的增加,嬰兒大腦的溝回逐漸出現、加深和增加表面積,從而擴大了嬰兒的運動、思維和其他功能區域。短期記憶成為長期記憶的關鍵是重復,重復可以加深大腦皮層的溝回。
由此可見,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方式來理解世界,在一段時間內反復玩固定的游戲或玩具。因此,在學習穿鞋的階段,他們會穿上、脫下、再穿上、再脫下;當他們建造積木時,他們會把它們推下去,然后再把它們推下去……重復是孩子理解事物的重要途徑。如果你通過這篇文章知道真相,請給你的孩子更多的耐心。雖然我們成年人覺得無聊,但對孩子來說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