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愛才能讓人感到自信
第一項技能:愛
只有愛才能讓人感到自信
人生最重要的感情之一就是自我肯定感。
所謂自我肯定感,就是肯定自己存在的感覺。我應該在這里,我周圍的人都為我的存在感到高興。我的存在會給我的家人帶來幸福。我很高興我能這樣存在。我喜歡我的感覺。這種感覺是我們作為自己生存的最基本的東西,也是我們對自己存在的信心。
如果你不喜歡自己,生存將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如果你覺得你的家人不喜歡你自己,生活就會變得黑暗和陰霾。我覺得我的存在是一種痛苦。不被愛的人可能想死。最終的自我否定是自殺。因為當人們找不到自我肯定的材料時,他們就會迷路。
在生命的開始,這種自我肯定感就會從養育我們的人的愛中得到。
父母最重要的使命是給孩子一種自我肯定感。這是一種傳達給孩子愛的行為。意識到愛的孩子會過上幸福的生活。因為愛自己,肯定自己,即使遇到痛苦的事情,也會堅強面對。
得不到父母愛的孩子,既不愛自己,也不愛別人
如果父母不照顧他們,只是自愿聯系他們的孩子,他們的孩子就會敏感地注意到。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存在是絕對的,如果他們不能從他們最想要愛的人那里得到照顧,孩子們會認為這是因為他們不值得愛。這樣,就不會有一種自我肯定感。
如果你感覺不到父母愛自己,你就很難喜歡自己。如果你感覺不到身心的愛,就很難愛別人,友好對待自己和別人。
如何向孩子表達愛?
有些人在回應他們所傳達的信息,以滿足他們的要求。這種安心是支持人們生活的愛的開始。
經常抱起來接觸寶寶的皮膚,經常微笑著用愛和寶寶說話,經常和寶寶一起玩。這樣把愛傳遞給孩子并不難。總的來說,就是無條件的寵寶寶,大量的皮膚接觸,經常把可愛的愛好掛在嘴邊。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么小的嬰兒,告訴他很可愛,很像,他不會理解。但事實上,這種感覺可以完全傳達給嬰兒。因為當你看著他的眼睛和他說話時,父母心中的可愛和愛也會充滿。這種感覺可以傳達給嬰兒。
第二項技能:責任
誰應該叫孩子起床?
請舉手讓孩子早上起床的父母?
這是我每次談論責任感時都必須提到的問題。大約80%的父母通常舉手。那么你家的情況如何呢?你的孩子每天早上自己起床嗎?還是有人需要打電話?
我的第二個問題是:那么,誰的工作是早上按時起床,努力上學不遲到呢?
是的,早上早起,努力上學,不要遲到。這是孩子自己的工作。然而,父母從孩子那里拿起這份工作,叫他們起床,所以孩子變得依賴父母。這樣,孩子的自力更生就會受到父母的阻礙。
如果你不打電話給孩子,你就會遲到。正是由于父母對幫助的擔憂,孩子們不必自己起床。不是孩子不能自己起床,而是父母讓孩子覺得他們不必自己起床。
教給孩子的第二種力量是責任。
沒有學會責任的孩子會害怕改變
在教孩子責任的過程中,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必然結果是非常重要的。換句話說,孩子起得晚,遲到,讓他體驗遲到的結果很重要:被老師批評,感到不舒服。如果孩子在這里感到不舒服,他就不會感到尷尬。如果他不感到尷尬,他就不會試圖改變現狀。
學習責任的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學到很多東西。通過反復的經驗,他們會知道,只要他們這樣做,他們就可以改變結果,同時,他們的耐心(處理挫折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增加。面對現實的勇氣已經成長,積極成長的熱情已經萌芽。相反,不能學習責任的孩子,由于缺乏反應能力,將不擅長靈活的反應。
第三項技能:助人為樂
給孩子想做的主動性
贊美、批評和物質獎勵都是來自外界的行為動機,誘使孩子從外界去做。真正的行為動機不是來自外界的,而是來自孩子內心深處的沖動。這種能噴涌而出的沖動,是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能植入孩子體內的行為動機的種子。
這顆種子是為了幫助別人。植入這種行為動機的種子將保持孩子一生健全的動力。當我們在這個動機下行動時,我們會感到巨大的充實感。
用表揚來控制和教育孩子是非常危險的
對父母來說,用表揚作為獎勵來控制孩子真的很方便。告訴你的孩子真的很好,事實上,這意味著你的孩子:聽話,我會喜歡你的。當你想讓你的孩子聽話時,拿出贊美的魔法武器:寶寶真的很好,幫助你的母親……好嗎?孩子會聽話的。
對于還沒有形成自我肯定感的孩子來說,表揚很快就成了控制孩子行動的語言。父母用表揚來操縱孩子,孩子為了尋求父母的愛而努力變得聰明。這種親子關系對父母和孩子都沒有積極的意義。
把表揚作為誘導孩子行動的武器,孩子就會為了表揚而行動,沒有人表揚就沒有動力。或者,如果你做了一件好事,得不到表揚,你就會受傷,失去前進的力量。
幫助孩子建立幫助他人的善良
我們經常教孩子一些社會禮儀:給老人讓座,同情和善待弱者。這些禮儀的出發點是一種幫助他人的善良。
因此,如果孩子們能理解如何幫助他人,許多具體的禮儀就不必一一告訴他們。孩子們自然會善待他人。幫助他人是一種沒有副作用的動機催生劑,是所有禮儀的起點。
相比之下,植入種子獲得表揚的孩子,沒有表揚這種回報,就不會采取行動。
不想被批評或被責罵的行為動機是什么?表面上看,效果不錯,但從維持親子關系的長期來看,負面因素太多了。
與上述兩種副作用過多的行為動機種子相比,助人為樂的動機種子可以讓孩子積極肯干。
以幫助他人為樂作為思想基石的孩子只會做對他人有益的事情,從而感到快樂。所以對方不必給予任何回報。因為他不是為了追求回報而這樣做的。這種行為動機沒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