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動作電位產生
鈉鉀泵在1950年被丹麥的科學家延斯·斯科(Jens Skou)發現,它代表了我們對離子進出細胞的認識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也在細胞刺激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像神經細胞的沖動,就是...
細胞動作電位產生
鈉鉀泵在1950年被丹麥的科學家延斯·斯科(Jens Skou)發現,它代表了我們對離子進出細胞的認識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也在細胞刺激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像神經細胞的沖動,就是用鈉鉀泵幫助維持細胞電位使神經沖動得以傳輸[1]
①維持細胞的滲透性,保持細胞的體積;
②維持低Na+高K+的細胞內環境,維持細胞的靜息電位。
動作電位產生
能使Na+通道大量開放從而產生動作電位的臨界膜電位。(或能使膜出現Na+內流與去極化形成負反饋的膜電位值)稱為閾電位。在一定的刺激持續時間作用下,引起組織興奮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強度,稱為閾強度。比閾電位弱的刺激,成為閾下刺激,他們只能引起低于閾電位值的去極化,不能發展為動作電位。閾下刺激未能使靜息電位的去極化達到閾電位,但他也能引起該段膜中所含Na+通道的少量開放,這是少量Na+內流造成的去極化和電刺激造成的去極化疊加起來,在受刺激的局部出現一個較小的去極化,成為局部興奮或局部反應。
除鈉鉀泵,還有鈣泵,都對于肌肉收縮、神經傳導以及細胞信號傳導等過程至關重要。
這里提一提,突觸的可塑性。人為誘導的長時程效應引起突觸結構和功能上的修飾,即是突觸可塑性。個人理解為,細胞使用突觸通路,用進廢退,限制取決于細胞能量和細胞記憶容量。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m.zsliqing.cn/article/1291.html